从“血糖监测”到“控糖减脂”:硅基动感助力数智化健康管理
在全球肥胖与代谢健康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减肥已从个人选择升级为关乎全民健康的战略议题。《世界肥胖地图2025》警示,到2030年全球超重及肥胖人口将突破30亿大关,肥胖相关疾病在慢性病中的占比已攀升至27%。
面对...
在全球肥胖与代谢健康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减肥已从个人选择升级为关乎全民健康的战略议题。《世界肥胖地图2025》警示,到2030年全球超重及肥胖人口将突破30亿大关,肥胖相关疾病在慢性病中的占比已攀升至27%。
面对传统体重管理方式暴露的节食反弹、运动难持续等困境,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为破局指明方向——科学运动与膳食管理的协同干预成为关键抓手。在此背景下,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正突破单一血糖监测的边界,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血糖波动与饮食运动数据深度融合,逐步演变为连接精准控糖与科学减脂的数智化健康管理枢纽。
控糖减脂的痛点:代谢失控的深层危机
传统体重管理方法大多基于“热量缺口”理论,即通过控制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来实现减重。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并非简单的能量平衡问题,而是涉及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障碍、炎症反应等多重代谢机制紊乱的结果。
许多减肥者都经历过“瓶颈期”,即便严格控制饮食、频繁运动,体重依然反复波动,甚至出现“越减越肥”的现象。这背后往往隐藏着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餐后血糖剧烈波动等代谢性问题。而这些“看不见的代谢轨迹”,恰恰是传统体重管理方法的盲区。肥胖与血糖问题之间存在着典型的正反馈循环: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又会进一步促进脂肪储存。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并干预高胰岛素血症和血糖异常波动的节点。
传统的指尖采血血糖仪存在诸多局限性。其使用不便,只能提供点状数据,无法反映全天血糖趋势,尤其在运动、睡眠、餐后等关键场景中难以实现连续监测。此外,设备的侵入性、非实时性以及使用体验不佳,也影响了用户的长期依从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CGM技术开始从糖尿病管理领域向外延伸,进入更广泛的控糖减脂市场。
CGM技术:从糖尿病管理到健康调理的辅助工具
CGM最早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工具被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用户教育的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糖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人体实时的能量代谢状态。它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更是每一位关注健康、希望控制体重人群的“代谢仪表盘”。以硅基仿生推出的硅基动感CGM为例,该设备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能够完整捕捉用户全天的血糖趋势,识别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高血糖事件和胰岛素抵抗表现。
借助实时数据,用户可以开展“营养实验”,观察不同食物组合、进餐时间、运动方式对血糖的影响。这有助于用户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代谢状态,从而更好地调整饮食与运动行为。例如,用户可以发现某些食物虽然热量不高,但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脂肪代谢;或者某些运动方式在特定时间进行,对降低血糖和促进脂肪燃烧的效果更佳。
健康管理的终极难题,往往不是缺乏知识,而是难以坚持健康行为。在传统的健康干预中,行为改变主要依赖意志力或外在激励,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持久。而CGM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通过高频、可视化、实时的数据反馈,将健康行为与其生理效果直接关联,形成正向强化。这种反馈机制也非常适合快节奏的现代人。在大数据时代,从步数、心率到睡眠分数,数据正在成为我们理解身体、优化生活的重要参考。CGM的出现,实质上是将代谢健康也纳入了这一数字化的管理体系中,使人们能够更加科学、精准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中国市场:百亿机遇与低渗透率的挑战
据统计,全球CGM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718亿元人民币。然而在中国,CGM的市场渗透率仍不足5%,远低于欧美市场。这一数据一方面反映出我国CGM市场与欧美市场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量空间正在打开。
资料来源:问可汇(WENKH)研究整理,2025
尤其是在体重管理与健康消费升级的双重背景下,CGM不再只是病人使用的医疗器械,而逐渐成为健康人群追求代谢优化、体重控制、运动表现提升的日常工具。作为能够实现早筛查、早干预、早管理的技术工具,CGM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
未来的健康科技,不应仅仅停留在告知我们“发生了什么”,而应更进一步提示我们“可以怎么做”。正如国内血糖管理领域头部企业硅基仿生正在探索的方向,CGM不再仅是报告血糖值的工具,而是融合人工智能、个性化营养建议、运动协同提醒的智能健康中枢。
在代谢健康成为全民议题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CGM这样融合硬科技与健康管理的创新产品,将不再只是小众医疗器械,而会逐渐走向大众日常,成为很多人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助力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代谢健康,预防和控制肥胖及相关疾病,开启全民代谢健康管理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