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岛两部精品短剧荣获中宣部扶持认可
近日,中宣部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名单公布,短剧厂牌听花岛出品的《家里家外》与《法官的荣耀》两部作品双双入选,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一来自国家最高宣传文化领导机构的权威认定,为听花岛的创作理念与内容...
近日,中宣部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名单公布,短剧厂牌听花岛出品的《家里家外》与《法官的荣耀》两部作品双双入选,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一来自国家最高宣传文化领导机构的权威认定,为听花岛的创作理念与内容品质赋予了最具分量的肯定。
从“烟火日常”到“法治温情”,好故事源于生活、触达人心
能够获得中宣部的双重青睐,源于听花岛作品深刻的内涵与鲜明的时代感。《家里家外》以细腻笔触描绘当代家庭的喜怒哀乐,其贴近生活的叙事成功撬动全网高达52亿次的话题讨论、30亿次的播放量,展现了普通百姓“家里家外”的鲜活图景。而《法官的荣耀》则将镜头转向基层法治实践,讲述法官深入田间地头、化解矛盾的温情故事,让庄严的国徽闪耀在具体而微小的生活现场。
两部作品题材各异,却共同体现了听花岛团队的核心创作理念:真正的好故事必须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与观众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
中宣部点名认可,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这份认可的重量,在官方表态中得到极致体现。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别以《家里家外》为例,指出“微短剧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爆发式增长,像《家里家外》等爆款作品不断涌现。”中宣部领导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点名肯定,不仅是对单部作品市场热度的认可,更是从行业引导和内容建设的高度,将听花岛的创作实践列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正面典范,印证了其创作方向与国家推动网络视听内容提质升级的导向高度契合。
听花岛差异化叙事:女本位叙事、现实关切与家国情怀
听花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短剧市场中脱颖而出,其作品收获来自各个层面的支持与认可,逐渐呈现出差异化优势。
一方面,听花岛的作品自觉摒弃某些短剧中女性角色被物化或标签化的窠臼。即使在情感叙事中,也着力塑造拥有独立人格、清醒认知和自主选择权的“大女主”形象。奇幻治愈短剧《我的姐妹三千岁》突破传统女性题材框架,以“奇幻+治愈”的创新手法,探讨女性友谊的多元可能。短剧中没有污名化女性友谊的“塑料姐妹花”、“防火防盗防闺蜜”,只有江烬与陆星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呈现出了女孩们纯粹、平等的情感联结——无需攀比,只有共情;无需争夺,只有守护。
回顾听花岛的创作脉络,从2024年春节档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开始,到《家里家外》、《破晓》、《念念有词》,再到《十八岁太奶奶》系列,故事里的女主角,不论性格身份,都能凭借自己的坚韧性格和独立认知,收获幸福,不是因为依附于谁而绽放。
另一方面,听花岛紧扣现实题材,传递时代温度。无论是聚焦家庭伦理的《家里家外》,还是展现司法为民的《法官的荣耀》,听花岛都选择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选题,用戏剧化的方式反映时代脉搏,观照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这种对现实的深切关注,使其作品具备了扎实的生活质感和强烈的代入感。
如今的年轻人对短剧的审美正在悄然转变。过去,“短平快”的狗血剧情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刺激,但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渴望能在作品中找到情感的落脚点。当“悬浮剧”充斥屏幕时,《家里家外》的走红像一记温柔的提醒:真实的生活肌理和地域文化,才是最能引发共鸣的精品内容。
有别于过往高浓度情绪刺激的观剧体验,观众也开始在《家里家外》的温情叙事中寻得情感共鸣,并获得更长久、更深层的情感回味。情怀,正是《家里家外》表达的核心。而该剧的好口碑也证实着,短剧实现了从“表达情绪→表达情感→表达情怀”的迭代升级。
听花岛善于在看似平常的“家长里短”中,自然融入对社会责任、职业信仰、家国同构等宏大命题的思考,融家国于日常,升华创作格局。《法官的荣耀》即是典范,它将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基层乡村法官和法官助理、善良正直的村民在具体情境下的抉择与坚守,实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小家故事与国家情怀的有机统一。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则通过奇异的故事设定,表现时代中小人物的抉择。容遇从民国数学家到现代家族掌门人的蜕变,摒弃了传统的“玛丽苏”套路和“菟丝花”设定。在第一部中,容遇以“声乐救不了国,唯有科技强邦”的抉择展现身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第二部中,走近祖国航天事业的容遇讲述了“航天事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大家共同奋战的接力”的真理,从战火纷飞走到国泰民安,容遇始终不变的是为国奉献的情怀与格局,她仰头看漫天星光,俯身守护万家灯火。
此次《家里家外》与《法官的荣耀》双双获得中宣部扶持,也为整个微短剧行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样本:唯有坚持内容为本、价值先行、风格独具,才能在短剧创作的浪潮中行稳致远,创作出真正无愧于时代和观众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