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文章正文

东方启音 18 周年:创始人姚秋武携千万家庭,续写儿童康复初心

资讯 2025-09-25 18:16:08 来源:互联网

18 年前,当社会用别样的标签定义特需儿童时,姚秋武还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打破偏见、守护这群孩子的 “筑路人”。那时的他,正因家中两位特殊亲人的处境而奔波 —— 一位患有脑瘫,一位患有自闭症。

最初,他只是想...

18 年前,当社会用别样的标签定义特需儿童时,姚秋武还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打破偏见、守护这群孩子的 “筑路人”。那时的他,正因家中两位特殊亲人的处境而奔波 —— 一位患有脑瘫,一位患有自闭症。

最初,他只是想为家人寻找 “好好活下去” 的可能,却在陪着他们接受专业干预的过程中,看到了科学康复的力量,也从此扛起了数十万特需家庭的希望,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需儿童的本土化康复之路。

缘起:一份 “看见” 的力量,撑起千万家庭的希望

姚秋武与特需儿童康复领域的缘分,始于对特殊群体最真挚的共情。早年他接触过不少特需儿童家庭:有的孩子被诊断为脑瘫,连自主翻身都困难;有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始终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外界交流。在医疗资源匮乏、社会认知贫瘠的年代,这些家庭只能四处奔波,抱着 “试一试” 的心态寻找能让孩子 “获得正常” 的方法。

他看着家长们陪着孩子从言语治疗(ST)到物理治疗(PT),再到 ABA 行为干预,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也见证过那些曾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的孩子,在科学干预下逐渐突破局限 —— 有的学会了自主进食、穿衣,有的能清晰表达需求,甚至有孩子长大后能独立生活、融入社会。这份 “不放弃就有希望” 的力量,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如果这些孩子能做到,那更多被困境困住的孩子,也一定能。”

正是这份信念,让姚秋武在 18 年前毅然踏入儿童康复领域。彼时的行业,却远非想象中那般规范:有的机构用未经证实的 “偏方” 误导家长,声称 “贴膏药能治语言迟缓”“针灸能改善自闭症”;有的甚至将特需儿童等同于 “精神病患”,用生硬的方式强行干预;而家长们,不仅要承受孩子康复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还要面对社会异样的眼光 —— 带孩子出门怕被指“不正常”,提及孩子病情怕被歧视 “没教好”,很多家庭在绝望中只能把孩子 “藏” 在家里,眼睁睁错过了 3-6 岁的最佳干预时机。

姚秋武太懂这份绝望了。他见过家长抱着孩子在机构门口失声痛哭,为凑不齐治疗费红了眼眶;见过家庭为给孩子治病变卖家产,却在虚假疗法面前竹篮打水一场空;更见过因耽误最佳干预期,孩子能力发展彻底落后的遗憾。“必须做有专业性、有循证科学的干预,不能让家长再走弯路,不能让孩子再被耽误。” 这成了东方启音最初的初心,也成了他 18 年里从未动摇的坚持。

坚守:从 “绝境”看到希望,家长是最坚定的“后盾”

创业之路从不是坦途,姚秋武最难忘的,是深圳康复基地的那场 “劫难”。为了给特殊孩子提供更宽敞的康复空间,他投入几百万装修场地,却在装修完成后被房东物业 “刁难”—— 对方直言 “你们收的孩子太特殊,会影响周边商户形象、惹其他业主不满”,字里行间满是对投诉儿童的嫌弃,怕这些孩子 “拿不出手”,拉低商场 “档次”。一场官司打了一年多,资金耗尽,团队几乎解散,东方启音走到了 “生死边缘”。

就在他快要放弃时,家长们却成了最坚定的 “后盾”。有家长主动帮他四处寻找新场地,有家长坚持提前交费:“我们相信你,你们找到地方我们就来。”这些没说多少 “加油”,却用行动实打实托底的瞬间,像一束束光,照亮了绝境中的道路。

这样的故事,在 18 年里还有很多。一对双胞胎脑瘫患儿的经历,至今让他难以释怀。兄弟俩最初都在东方启音干预,爷爷却听说北京有 “某种移植技术”,借钱带一个孩子去尝试,另一个留在机构。年底对比时,留在东方启音的孩子能扶着栏杆走路、说出简单词语,而去北京的孩子却出现了退步。“家庭本来就不容易,怎么可以让虚假疗法再添伤害?” 这件事更坚定了他 “做科学康复” 的决心 —— 不仅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更要结合中国孩子的特点,做本土化的课程研发。

于是,东方启音开始了漫长的 “取经” 与 “创新”。美国言语治疗有 100 年历史,自闭症干预有 80 年经验,姚秋武带领团队远赴海外学习,将 STAR 干预体系(美国 44 年循证实践、NAC 认证)、SRJ 发音口肌方法等引进国内,却没有 “照搬照抄”。“外国人以英语为准,我们必须以普通话为核心;中国孩子的思维习惯、文化背景不同,课程也要跟着调整。”

18 年来,东方启音联合北京语言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开展科研合作,收集数十万中国特需儿童的康复数据,研发出适合本土孩子的 STA 言语治疗助理课程;培训 1400 多名治疗师(近 500 名从业超 5 年),要求每个人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懂中国家庭的需求 —— 会用 “中国式” 的教学器材,手把手教家长在家做康复训练。

温暖:从 “藏起来” 到 “走出去”,打破偏见的每一步

“带孩子去沙滩吧!” 很多年前,当姚秋武提议组织家长带孩子去海边时,几乎所有家长都犹豫了:“孩子乱跑怎么办?别人指指点点怎么办?” 那时的家长,早已习惯了 “隐藏” 孩子,习惯了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低头。

但姚秋武知道,孩子要融入社会,首先要让社会看到他们。他一遍遍劝服家长:“孩子没什么不一样,他们也能踩沙子、看海浪,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笑。” 第一次沙滩活动,他和老师们提前去踩点,准备好防护垫、玩具,还特意邀请了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起参与。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特殊孩子们第一次赤脚踩在沙滩上,从最初的紧张躲闪,到后来追着海浪跑,笑声传遍了海边;普通家庭的孩子拉着他们的手一起堆沙堡,家长们看着孩子的笑脸,眼眶慢慢湿润。

从沙滩活动到公园野餐,从社区义卖到政府公益活动,18 年来,东方启音组织了上千场 “融入社会” 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敢带孩子去超市、去游乐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这些孩子只是成长的节奏与方式不同,他们同样渴望交流、热爱生活,只是需要多一份耐心的陪伴,多一些专业的引导,就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自在地拥抱这个世界。

而在一线,老师们的坚守更让人动容。很多老师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从刚毕业的年轻人,变成了孩子口中的 “超人老师”。他们曾被孩子咬伤、抓伤,却依然笑着拥抱孩子;他们曾为了帮孩子练一个发音,重复上百次;他们曾在深夜回复家长的咨询,分享康复技巧。“我们来的时候,都带着一股爱心,现在,这份爱心变成了责任。” 一位老师的话,道出了所有东方启音人的心声。

同行:18 年再出发,司庆福利致谢每一份信任

如今,东方启音已在全国 30 余城开设 60 余家直营中心,累计服务 50 万家庭,提供超 1000 万小时康复服务。从佛山一间小小的康复教室,到成为千万特需家庭信赖的行业标杆;从最初 “做专业干预” 的初心萌芽,到如今 “让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入校,融入社会”的信念落地。姚秋武说:“我们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 18 年坚持做对一件事 —— 用专业帮孩子康复,用真心陪家长同行。”

而这份坚持,从来不是东方启音独自的前行。50 万家庭的信任、无数家长的托付,是东方启在研发本土化课程时的动力,是东方启音培养专业治疗师时的底气,也是东方启音能从一间小教室走到全国 30 余城的根本。正是这份双向的奔赴,让 “助力孩子更好明天” 的初心,慢慢长成了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18 年,足够一个婴儿长成少年,足够一颗种子长成大树。对于姚秋武和东方启音而言,18 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东方启音将继续深耕本土化课程研发,用 AI 技术让康复更科学高效;将培养更多专业治疗师,把服务送到更多城市;将继续组织 “融入社会” 活动,让特需儿童被更多人看见、接纳。

“我是姚秋武,感谢 18 年来每个信任我们的家庭。” 视频的最后,姚秋武站在东方启音的中心里,眼神格外坚定。这份坚定,和 18 年前那个决定创办东方启音的心情如出一辙 —— 初心未改,温暖同行。未来的路,东方启音还要和更多家庭并肩,为孩子的每一个 “明天” 全力奔跑。

这个 18 周年,东方启音等你来,一起续写更多 “成长” 的故事。

 

厦门都市网Copyright @ 202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通过,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Q:23009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