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津:用大爱书写中医传奇
在中医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家族传承是薪火延续的重要方式,而能够跨越三百余年、传承十二代的中医世家,尤为罕见。于氏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富有历史厚重感与医者大爱的家族代表,其传承人于晓津,正是这一脉医道在当代的...
在中医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家族传承是薪火延续的重要方式,而能够跨越三百余年、传承十二代的中医世家,尤为罕见。于氏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富有历史厚重感与医者大爱的家族代表,其传承人于晓津,正是这一脉医道在当代的生动写照。
一、缘起清初:善行开启医脉
说起于氏中医的起源,可追溯到康熙年间的先祖于文翰。他原本被寄予厚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然而,偶然间读到医书后,便萌生了从医的志向,即使在医者地位低微的年代,他仍坚持苦读医籍、四处拜师求学,并暗中为邻里百姓诊治疾病。因医术精湛且不收分文,声名逐渐远扬,但始终未能获得家族的正式认可。
然而,转机出现在康熙四十三年山东大疫之际,百姓深受高烧神昏之苦,药铺趁机抬价。于文翰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卖地买药的壮举,将家中分给他的十余亩地悉数变卖,来购买葛根、芦根、茅根等药材,在城郊熬制“三根汤”,并无偿发放给民众。这一善行不仅救治了大量百姓,感动了地方官府与乡邻,更令于文翰的父母深受触动,从此,他们不仅全力支持他行医,还出资在历城芙蓉街开设了于氏医馆。于是,于氏中医正式步入历史舞台,并立下了“只许治病,不可谋利”的家训。
二、风雨兼程:十二代人的坚守与奉献
此后三百余年,于氏后人始终恪守祖训,秉承仁心仁术,救死扶伤。于晓津老师的爷爷生于1929年,自幼随父在战火纷飞中行医,年仅八九岁时,就已为伤员换药扎针;十二岁时,更是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送药。在60年代即使自己因饥饿而浑身浮肿,也依然坚持无偿救治患者,甚至把稀缺的红糖留给产后虚弱的产妇。
于晓津的父亲同样如此:对富人从不额外收费,对穷人常慷慨解囊,垫付药费,以致家中常年清贫。于晓津老师年少时,因家境贫寒几乎无法上大学,但在乡亲们自发筹集532元学费的感人举动中,深刻领悟到了祖训的真谛——“不是束缚,而是福报,”这份源自百姓的深厚情谊,成为她毕生践行医道、回馈社会的强大动力。
三、当代传承:于晓津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于氏中医第十二代传人、国医大师亲传弟子,于晓津深植传统、博采众长,始终坚守家族初心:“治病不图利,慈悲济苍生。”她长期投身公益健康事业,免费为患者针灸、上门看诊、远程答疑,秉承能省则省、能帮则帮的原则。在她看来,祖辈所说的善缘,正是医者最佳的修行,每一份善意都将化作照亮他人命运的光芒。
自于文翰慷慨卖地抗击疫情,到于晓津老师无私投身公益行医,于氏中医家族历经十二代、三百年的坚守与奉献,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他们不仅薪火相传,延续了精湛的医术,更承袭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高尚精神:“心系苍生、仁爱为本。”这正是中医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精髓,也是于晓津及其家族留给百姓最宝贵的精神财富。